<tt id="vdwt4"><noscript id="vdwt4"></noscript></tt>
    <u id="vdwt4"><tbody id="vdwt4"></tbody></u>
    1. <rt id="vdwt4"><optgroup id="vdwt4"></optgroup></rt>

        <s id="vdwt4"></s>
        1.  
           
           
           
           
          行業信息
          您現在所在的位置:首頁 > 新聞中心 > 行業信息

          托起困難群眾“穩穩的幸!

          2022-10-08 | 責任編輯:admin | 瀏覽數:120 | 內容來源:本站編輯發布

          民生無小事,枝葉總關情。

          扶弱濟困,是中華民族代代相傳的美德。做好困難群眾的民生幫扶工作,實現“弱有所扶”,是黨和政府的莊嚴承諾。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困難群眾格外關注、格外關愛、格外關心,多次作出重要指示,要求扎實做好民生保障工作,著力保障困難群眾基本生活。

          十年來,困難群眾的基本生活得到了制度性保障。一項項暖心政策,猶如冬日里的暖陽點亮了困難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期待,為他們托起了“穩穩的幸!。

          “一個也不能少”的牽掛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殘疾人一個也不能少” ——習近平

          【故事】

          秋日的一天,在秦巴山區深處的陜西白河縣松樹村,36歲的宋東洋吃過早飯,帶上水和干糧,趕著自家200多只羊上了山。雖然沒有了右手,但7年的養殖經驗讓他干起活來得心應手。

          2012年,宋東洋在外出打工時因為一次意外事故失去了右手,這讓他一度萬分沮喪:“家里頂梁柱倒了,日子可怎么過?”

          2015年,因為身體殘疾又沒有一技之長,宋東洋成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得知村里對貧困戶有各種扶持政策,他跟妻子決定回鄉發展。

          依靠政府發放的5萬元免息貸款,宋東洋開始養殖白山羊。起初因為缺乏技術和經驗,宋東洋的羔羊常常養不活,損失慘重。

          灰心之時,是政府組織的技能培訓、縣殘聯提供的扶持資金幫他度過了創業初期的艱難。

          如今,宋東洋的羊場總規模達到600多平方米,已被認定為縣級示范家庭農場,還通過收購周邊農戶的紅薯藤、玉米稈等農作物秸稈以及勞務用工、流轉土地等方式,帶動周邊10余戶鄉親實現穩定脫貧。

          “這十年間,在政府幫助下,我走出了低谷,擁有了自己的小事業,能夠通過自己的勞動養活家人,這日子越過越有勁兒!彼螙|洋說。

          【數說十年變化】

          截至目前,我國建立了惠及2700多萬人次的殘疾人兩項補貼制度,1000多萬殘疾人入低保,殘疾人基本生活保障之網愈加密實;90多部法律、50多部行政法規為殘疾人穿上“法律鎧甲”,各項殘疾人權益保障制度體系正在形成;殘疾預防和康復納入國家醫療衛生事業大局和“健康中國”戰略,僅2021年就有850.8萬名殘疾人得到基本康復服務;十年來累計超12萬名殘疾人被高等院校錄取,全國城鄉殘疾人累計新增就業310余萬人,殘疾人逐夢之路更加寬廣。

          “兜住民生底線”的決心

          “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扎實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實實在在幫助群眾解決實際困難,兜住民生底線” ——習近平

          【故事】

          談起自己如今的小日子,81歲的河南南陽市社旗縣王慶山老人非常感慨。

          沒有結婚、沒有子女的王慶山在侄女出嫁后,就開始了獨居生活,靠到附近的幾個村子拾荒度日。

          2009年11月,王慶山被確定為“五保老人”(特困人員)。為了保障他的基本生活,在當地政府安排下,王慶山住進了社旗縣橋頭鎮敬老院。原本只是想住一段時間試試,卻沒想到一住就是13年。

          “現在光供養金,我一個月就有500多元,還有護理費、高齡補貼,有個大病小災,吃藥住院政府全報銷!蓖鯌c山細數著自己的“小賬本”,越算越開懷,“敬老院里照顧得也很好,不僅一年四季發新衣裳,還一日三餐不重樣!

          如今在橋頭鎮敬老院居住的28位老人,都是像王慶山一樣的特殊困難老人。

          為了讓老人們住得舒心,橋頭鎮敬老院不斷提升硬件設施。尤其是最近五年來,敬老院進行了升級改造:廚房里燒柴火和煤的土灶臺,變成了潔凈的電鍋和蒸車;餐廳里安裝了碗筷消毒柜,讓老人們吃得放心;堆放雜物的倉庫被修繕一新,配備了電視、音響等設施,成了老人們的“小舞臺”……

          【數說十年變化】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千方百計“兜”住最困難群體,“!弊∽罨旧,基本建成分層分類、城鄉統籌的中國特色社會救助體系。千千萬萬和王慶山一樣的困難群眾通過特困供養制度等得到基本生活保障。

          十年來,各級財政累計支出基本生活救助資金2.04萬億元,讓兜底更有“底氣”。與此同時,基本民生保障標準不斷提高,全國城鄉低保平均標準分別增長了1.2倍和2.1倍,特困人員基本生活標準達到或超過當地低保標準的1.3倍。

          “精準幫扶”的真情

          “保障改善民生,要更加注重對特定人群特殊困難的精準幫扶” ——習近平

          【故事】

          今年23歲的小詩,家住上海靜安區臨汾路街道。自12歲成為孤兒,就一直在社區幫助下生活。

          2021年,小詩大專畢業,順利找到了工作。但初入社會的她難免陷入迷茫和彷徨。

          這時,“社區救助顧問”張瑾找到了小詩,幫她申請了“低保漸退”,讓小詩邁入社會的過渡更穩定、更安心。

          事實上,回顧小詩的成長之路,社區總是能在她最無助的時候提供針對性幫助。

          小詩上學時,沒有收入來源,社區和街道協助她申請了“低!,讓她安心上學;家里的衛生間太破舊又沒錢維修,又是張瑾協助她申請了街道的專項幫扶基金,在小詩的衛生間里裝上了浴霸,重新修了防水槽,更換了電燈。

          小詩能得到及時、有針對性的幫扶,離不開張瑾和同事們平時扎實的調研。

          作為民政條線社工,張瑾成為“社區救助顧問”后,日常工作之一就是走街串巷、上門摸排。在她辦公桌上的文件夾里,有一疊厚厚的走訪聯系表,上面詳細記錄著她所聯系的所有困難人員的基本信息、家庭情況、困難緩解情況等。

          “這是我們的基本功,為的就是精準救助‘不聲不響’的困難群眾,做到‘政策找人’!睆堣f。

          “社區救助顧問”制度是2020年上海全面推行的一項制度,致力于幫助困難群眾及時知曉和獲得救助政策,主動發現和精準救助“沉默”的極少數困難群眾。

          【數說十年變化】

          十年來,我國不斷完善社會救助制度,把溫暖送到困難群眾心坎上。

          在社會救助范圍設置上,低保擴圍增效力度不斷加大,160多萬低保邊緣家庭中的重病重殘人員單獨納入低保,特殊群體兜底保障更加有力。

          在制度實施方面,31個省份實施價格補貼聯動機制,通過將社會救助和保障標準與物價上漲掛鉤,確保困難群眾基本生活不受物價變化影響;6200多萬低收入人口被納入動態監測和常態化救助幫扶,鞏固拓展兜底保障成果。(記者:高蕾 董博婷 郭敬丹 李亞楠 馮大鵬)


           
           
           
           
           
          打印本頁||關閉本頁  
           
          首 頁  |  關于我們  |  集團業務  |  特色產業  |  新聞中心  |  人才招聘  |  聯系我們
          陜西絲綢之路生態旅游(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電話:029-88375114  傳真:029-88375114  地址:西安市高新路2號 西部國際廣場A座18層
          陜西牛背梁生態開發有限責任公司
          陜西黃柏塬生態文化旅游有限公司
          電話:029-88375308  地址:高新一路2號西部國際廣場A座18層
          Copyright © 2017 陜西絲綢之路生態旅游(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陜ICP備14511201205號-1
          瑞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