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t id="vdwt4"><noscript id="vdwt4"></noscript></tt>
    <u id="vdwt4"><tbody id="vdwt4"></tbody></u>
    1. <rt id="vdwt4"><optgroup id="vdwt4"></optgroup></rt>

        <s id="vdwt4"></s>
        1.  
           
           
           
           
          行業信息
          您現在所在的位置:首頁 > 新聞中心 > 行業信息

          亮點解讀|中國首個國家公園條例出臺

          2017-07-11 | 責任編輯:admin | 瀏覽數:1878 | 內容來源:本站編輯發布
                 2017年6月3日,中國首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三江源國家公園條例(試行)》正式出臺。對在三江源國家公園內采礦、砍伐、狩獵、捕撈、開墾等違法行為,該公園資源環境綜合執法機構將進行責令停止、限期改正、沒收違法所得等處罰,并視情節輕重處以1000元以上20萬元以下罰款。

                 6月3日,中國首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三江源國家公園條例(試行)》正式出臺。對在三江源國家公園內采礦、砍伐、狩獵、捕撈、開墾等違法行為,三江源國家公園資源環境綜合執法機構將進行責令停止、限期改正、沒收違法所得等處罰,并視情節輕重處以1000元以上20萬元以下罰款。

                 三江源是我國重要的淡水供給地,有著“中華水塔”的稱譽。長江、黃河、瀾滄江三大河流維系著全國乃至亞洲水生態安全命脈,是全球氣候變化反應最為敏感的區域之一,也是我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之一。

                 然而,自上世紀以來,受過度放牧及氣候變化等因素影響,三江源地區生態面臨嚴重危機,冰川消退、草場荒漠化,世界上最完整的物種基因庫和遺傳基因庫面臨危機。為保護三江源的生態,2003年1月,國務院正式批準三江源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然而,自然保護區的建立并未完全解決這一問題。2005年,國務院批準三江源總體規劃,啟動應急式生態恢復治理,投資75億元建設三江源國家自然保護區。

                 當地官員此前接受界面新聞采訪時稱,自然保護區的建立雖然對生態恢復有一定好處,但也帶來了諸多問題。比如草原圍欄導致草場局部退化;圍欄還阻隔了野生動物的自然通道,不利于野生動物的自然繁衍和更替。諸如此類。此外,有學者指出,盡管建立三江源自然保護區取得了不錯的生態效益,但整體看,自然保護區體制仍存在社會保護參與度不高、牧民增收渠道狹窄,政府各部門權責不清、職能交叉等制約問題。

                 于是,建立國家公園的思路應運而生。國家公園被視為現代文明的產物,在過去100多年的實踐中,美國的國家公園體制已經較好地處理了自然生態保護與資源合理利用之間的關系。目前,全世界已有20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近萬個國家公園。

                 2016年4月13日,中國首個國家公園試點在三江源正式啟動,包括長江源、黃河源、瀾滄江源3個園區,總面積為12.31萬平方公里,占三江源面積的31.16%。

                 其后,中國各地國家公園體制試點相繼進行,據統計,目前我國有9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正在進行,其中包括三江源、東北虎豹、大熊貓、神農架、武夷山、錢江源、湖南南山、北京長城以及香格里拉普達措。

                 今日,中國首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三江源國家公園條例(試行)》正式出臺。條例包括總則、管理體制、規劃建設、資源保護、利用管理、社會參與等八章內容。

                 條例確定,三江源國家公園主要保護對象包括草地、林地、濕地、荒漠;冰川、雪山、凍土、湖泊、河流;國家和省保護的野生動植物及其棲息地;礦產資源;地質遺跡;文物古跡、特色民居;傳統文化;其他需要保護的資源。

                 同時,禁止在三江源國家公園內進行采礦、砍伐、狩獵、捕撈、開墾、采集泥炭、揭取草皮;擅自采石、挖沙、取土、取水;擅自采集國家和省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撿拾野生動物尸骨、鳥卵;擅自引進和投放外來物種;改變自然水系狀態等。

                 條例明確,三江源國家公園按照生態系統功能、保護目標和利用價值劃分為核心保育區、生態保育修復區、傳統利用區等不同功能區,實行差別化保護。

                 此外,該條例還對未經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機構批準,擅自進入園區開展科研、設置張貼廣告、使用無人飛行器等行為制定了相應處罰措施。(網易新聞)

           
           
           
           
           
          打印本頁||關閉本頁  
           
          首 頁  |  關于我們  |  集團業務  |  特色產業  |  新聞中心  |  人才招聘  |  聯系我們
          陜西絲綢之路生態旅游(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電話:029-88375114  傳真:029-88375114  地址:西安市高新路2號 西部國際廣場A座18層
          陜西牛背梁生態開發有限責任公司
          陜西黃柏塬生態文化旅游有限公司
          電話:029-88375308  地址:高新一路2號西部國際廣場A座18層
          Copyright © 2017 陜西絲綢之路生態旅游(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陜ICP備14511201205號-1
          瑞彩网